古诗词名篇原文( 二 )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
古代古诗文原文及500字赏析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所有古诗及诗意百科名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