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的特点 古诗词( 三 )


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 。
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 。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
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 。
《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 。
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 。
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 。
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 。
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 。
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 。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 。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 。
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 。
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
”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 。
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 。
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
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 。
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
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
芭蕉一般在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思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芭蕉在古诗词中象征什么?】作业帮案香蕉和芭蕉同属于芭蕉科芭蕉属,其色、香、味、形均很相近 。
要区别它们,须从外形、颜色和味道上着手 。
从外形看,香蕉外形弯曲呈月牙状,果柄短,果皮上有5-6个棱 。
芭蕉的两端较细,中间较粗,一面略平,另一面略弯,呈“圆缺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