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双音节词

诗词中双音节词

古诗词中有双音节词吗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同音词少了 。
如yi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好多词,改成双音节的“医疗、衣服、依靠”等词,就都不是同音词了 。
2、多义词少了 。
如文言“道”这个词,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改成双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也就分开了 。
3、双音节词还有韵律的作用 。
有的词语组合变成双音节后读起来比较顺口 。
如“制/电影片”变成了电影/制片 。
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是什么?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词只是少数 所谓词就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比如 "人" "家" "国 " 水等 那 “民" "源" 等字叫什么呐 语言学上叫 不成词语素 因为他们只能和别的语素组合起来才有意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当音节词占据绝对优势 比如 古代叫“目”现在说 “眼睛”古代的双音节词大多是 偏义复词 连绵词 拟声词 等 比如“多寡 陆离 萧潇 ”注意 古代有一些双音节的词组 比如 妻子 并不是现在的男性配偶 而是 妻子和子女 的意思 注意区分
中文双音节形容词词有规律么?AB,AABB,开心,开开心心……具体的,权威的资料双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为AABB式除了要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外,更要受到语义因素的制约 。
权威资料:词语重叠 (华中师范大学 李宇明)1.数量 事物、处所、时间、行为等,都可以以一定的单位进行多少的计量,这种量可称为“数量” 。
物量表达的是物体自身的大小,数量表达的是物体等的多少,二者是不同的“量” 。
词语重叠表达的数量变化,基本上是向加大的维度变化,有“多数”、 “所有”(包括“每一”)、“定量反复”、“逐一”等次数量范畴 。
1.1多数 “多数”是词语重叠数量变化的核心语法意义,量词、数量结构、个别数词、代词等重叠都可以表示多数 。
表多数的量词重叠式一般用作描述性谓语和定语 。
能这样用的量词是一部分单音节的自然量词,包括借用的名量词 。
度量衡量词、多音节量词无此用法 。
例如:白云朵朵,锣鼓声声 。
阵阵春风拂面,缕缕清香扑鼻 。
数量结构常用A B B式重叠,也可用A B A B式重叠 。
数词限于“一”,量词的范围比上述量词单独重叠时稍宽 。
这种类型的重叠式常作定语和状语,但有时也可作谓语 。
例如:一枝枝怒放的梅花,争艳斗丽 。
草叶上挂着一珠珠鲜红的血 。
脸上被荆棘划破,一道道的渗出血来 。
三叶树环绕山丘,一行行,一层层,郁郁葱葱 。
算你们运气,人家也当兵,一茬一茬的复员了,都没有赶上打仗,偏偏让你们这一茬的赶上了 。
电话线被坦克轧得一节一节的 。
“数量名”结构也可重叠表多数,例如:他只管一封信一封信地往外寄,不管人家看不看,回不回 。
数量结构的A B A B式重叠和“数量名”结构的重叠,其间常可加进“又、接、连”等词语 。
能重叠表多数的数词不多,常见的是由两个位数词构成的合成词“千万”、“万千”的重叠,如“千千万万、千千万、万万千千、万万千”等 。
“谁、什么、哪里、哪儿、怎么”等;“这么、这么着、某、某人、如此、等”等代词重叠可以表示虚指的多数,这与藏缅语族的一些语言(如藏语、僳僳语、载瓦语、景颇语等)用疑问代词重叠表示“复数”是同样的现象 。
一般是重叠两次,但也可见到重叠三次的,重叠三次所表示的数量并不比重叠两次的更多 。
例如:他们一见面,就是谈论谁谁买了什么什么,谁谁又怎么怎么了 。
谈起小学的同学,某人某人现在搞什么工作……谁谁谁去北边那条路,谁谁谁去南边那条路,谁谁谁去镇南堡,谁谁谁朝东北方向追 。
1.2“所有”和“每一” “多数”是一种模糊量,当对多数引进新的计量观念时,就会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的语法意义 。
一是把多数推向极限引申出“所有的”周遍意义,一是引入“批量”的观念而引申出“定量反复”的语法意义 。
先说极限引申 。
词语重叠可以由表“多数”衍生出表“所有的”周遍意义 。
单音节的具体名词、时间词、量词等,都有此种重叠式 。
重叠式一般是作主语、定语和状语,作定语和状语时一般不能加“的”或“地”,一般不单独作宾语 。
例如:人人都是英雄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