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诗词600字(11)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 , 静观为辅 。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 , 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 , 绕池一周 , 有槛前细数游鱼 , 有亭中待月迎风 , 而轩外花影移墙 , 峰峦当窗 , 宛然如画 , 静中生趣 。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 , 廊引人随 , 与“日午画船桥下过 , 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 , 妙在移步换影 , 这是动观 。
立意在先 , 文循意出 。
动静之分 , 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 , 则宜以静观为主 , 即为一例 。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 富有诗情画意 。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 , 宛自天开”的境界 。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 , 模山范水 , 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 , 极妙) , 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
山贵有脉 , 水贵有源 , 脉源贯通 , 全园生动 。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 , 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 , 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 , 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 , 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 , 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 , 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
4、梁实秋《雅舍》片段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 , 得月较先 。
看山头吐月 , 红盘乍涌 , 一霎间 , 清光四射 , 天空皎洁 , 四野无声 , 微闻犬吠 , 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 , 等到月升中天 , 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 , 地下阴影斑斓 , 此时尤为幽绝 。
直到兴阑人散 , 归房就寝 , 月光仍然逼进窗来 , 助我凄凉 。
细雨蒙蒙之际 , “雅舍”亦复有趣 。
推窗展望 , 俨然米氏章法 , 若云若雾 , 一片弥漫 。
但若大雨滂沱 , 我就又惶悚不安了 , 屋顶浓印到处都有 , 起初如碗大 , 俄而扩大如盆 , 继则滴水乃不绝 , 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 , 如奇葩初绽 , 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 此刻满室狼藉 , 抢救无及 。
此种经验 , 已数见不鲜 。
“雅舍”之陈设 , 只当得简朴二字 , 但洒扫拂拭 , 不使有纤尘 。
我非显要 , 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
名人读书的故事600字左右展开全部 林纾苦读成大器 林纾(shu)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 。
他是福州人 , 清末举人 。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 , 却爱书如命 , 买不起书 , 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 , 按约定的时间归还 。
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 , 旁边写着“读书则生 , 不则入棺” , 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 。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 , 如果不读书 , 还不如死去 。
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 。
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 , 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 。
由于家穷 , 加上读书的劳累 , 他18岁时 , 患了肺病 , 连续十年经常咳血 , 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 。
到22岁时 , 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 , 30岁时 , 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 , 但如同四更起早 , 冒着黑夜向前走 , 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 , 却如同傍晚出门 , 趁黄昏走 , 会越走越黑暗 。
” 他不懂外文 , 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 , 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 , 他作笔译 , 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 , 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 , 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