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忧愁难以排解的诗词( 十 )


阶无人曰“空” , 强调空 , 也是突出离人寂寞孤苦之感 。
而那“愁人”肯定也是一夜未眠 , 否则怎会知道雨一直下到天明呢? 后一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 。
全词语淡情深 , 工于写景 , 善于造境 , 读后令人觉其含无限忱恻 。
上片起首两句 , 写山驿望中所见 , 兼含旅思 。
两个短句 , 从时、空两方面着笔 , 而想象纵横驰骋 , 使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
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
”而楼带新月一痕  , 其景如画。
用“蟾 ”而不用“月”“兔”字 , 不仅平仄妥贴 , 而且因蟾蜍之为物喜湿而体冷 , 更能表现“凉”意 , “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 。
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 ” , 可谓善于体会。
月“ 晕”是“雨余”景象 , 又是风起的征兆 , 故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 , 远兴“几叶秋声”一句 。
过片“暮云平 , 暮山横” , 写秋景云空阔而单调 , 全是萧瑟之感 。
加之叶声与雁声 , 而更添凄清 。
如此苦情 , 末句只轻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听” 。
“不要听”而不得不听 , 不发听后之感而只道“ 不要听” , 真令人觉其“含无限惋恻”(《蓼园词选》评) 。
长相思 游西湖 作者:【康与之】 年代:【宋】 体裁:【词】 南高峰 , 北高峰 ,  一片湖光烟霭中 。
春来愁杀侬 。
郎意浓 , 妾意浓 。
油壁车轻郎马骢 ,  相逢九里松 。
【注释】: 在康与之仅存的三十八首词中 , 情韵深长的作品不少  , 他尤擅于写少妇离情 。
这首《长相思》 , 就是比较突出的一首 。
此词《 花庵词选》题作《游西湖》 , 但重点不在写景写游玩之欢 , 而是触景怀人 。
上片从西湖景物写起。
“南高峰 , 北高峰”二句写山 。
南北两高峰是西湖诸山中两个风景点 。
南高峰旧称“高一千六百丈”(今实测为海拔256.9 米) , 风景葱倩 , 登临远眺 , 可以把西湖和钱塘江景物尽收眼底 。
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  , 遥遥相对 , 海拔314 米 , 比南高峰略高 。
景观与南高峰不相上下 。
因为两峰景别致 , 故作者特别拈出 , 以概括西湖诸山之胜 。
—这样措词 , 也是词调格式的原因 。
“一片湖光烟霭中”句写湖 。
西湖光面约五平方多公里 , 虽不如洞庭湖、太湖那样壮阔 , 但水光潋滟 , 碧波荡漾 , 也颇为开朗 。
而且 , 湖上并非空荡荡的水光一片 , 白堤和苏堤象绿色的裙带 , 孤山象一块翡翠玉石;还有那亭台寺阁 , 桃柳梅荷;湖光如翠 , 四季宜人 。
在春天烟霭迷蒙中 , 就更显得绰约多姿了 。
“春来愁杀侬”句 , 因景生情 。
点出“春”说出“ 愁” 。
“春”是所写景物的时节 , “愁”是景物触发的感情 。
联系前面三句 , 意思是说:春天来了 , 西湖的水光山色 , 美丽动人 , 但这却只能引起我的愁思而已 。
此句十分关键 , 着此句而以上三句的意思始有着落  , 着此句而上片的感情意绪始全托出 。
结拍如此 , 可谓善始善终 。
过片转入回忆 , 交待愁思的缘故。
“郎意浓 , 妾意浓”者 , 郎情妾意都一样的深厚浓郁也;在短促的句子中 , 连用两个“意”字 , 两个“浓”字 , 给人予深刻印象 。
叠句在词中所具有的积极功能 , 在此得到了高度的发挥 。
“油壁车轻”二句 , 是对前面两句的表述 , 写他们的初次见面。
“油壁车轻郎马骢”这一句中有个典故:《苏小小歌》云:“妾乘油壁车 , 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据说 , 苏小小是南齐钱塘名妓 , 她常乘着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涂饰车壁的香车)出游 , 一日 , 出游时遇到一位骑青骢马(青白色的马)而来的俊男阮郁 , 两人一见倾心 , 苏小小就吟了这首诗 , 约他到西泠(即西陵)桥畔松柏郁葱处(即她的家)来找她 , 结为夫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