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忧愁难以排解的诗词( 八 )


号易安居士 ,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
早期生活优裕 ,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金兵入据中原后 , 流寓南方 , 明诚病死 , 境遇孤苦 。
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闺情相思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 风格顿变 。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 自辟蹊径 , 语言清丽 。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情致 ,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
并能诗 , 留存不多 ,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 , 情辞慷慨 , 与其词风不同 。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 已散失 。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本篇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愁别怨的闺怨词 , 是词人李清照惦念离别的丈夫而作的 。
李...
求这首诗的赏析?展开全部 古人常以“黍离之悲”表示怀旧之情、亡国之痛 。
这出自于诗经《王风·黍离》 。
周平王东迁后 , 周王朝的大夫行役到故都镐京 , 经过宗庙宫室 , 看到宗庙宫室都已被毁坏 , 地上长满了庄稼 , 为西周王室的颠覆感到忧伤 , 故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无比悲伤、无限伤感的诗句 。
这就是千古绝唱《黍离》 。
《黍离》全诗共三章 , 以叠唱的形式 , 反复咏叹着使人恍惚的忧思 , 反复中加重了整首诗沉痛忧郁的思想感情 。
三章中在景的描写方面 , 取黍稷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 , 层层递进 , 由“苗”到“穗”再到“实” , 换了三个字 , 在黍稷不断地茁壮成长的背后 , 暗示着西周王朝的层层崩溃 , 直至彻底灭亡 。
同时诗人心中情感也由“摇摇”的恍惚不定 , 到“如醉”的忧思难释 , 再到“如噎”的悲不能息 , 诗人的情感越来越沉重 , 悲伤的程度越来越深切 。
“彼黍离离 , 彼稷之苗 。
行迈靡靡 , 中心摇摇 。
” 开头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 , 写彼黍苗离离 , 彼稷苗亦离离 。
“离离”是形容植物行列茂盛的样子 , 白居易在《草》中写“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也是此意 。
“迈”为远行 , “靡靡”是形容脚步迟缓的样子 。
这两句是说:缓步走在荒凉的小路上 , 心中忧思不宁 。
诗的开头以遍地茂盛的黍稷起兴 , 以乐景写哀情 , 景越乐 , 情越哀 , 黍稷本是行役途中最常见的植物 , 地里长满了庄稼 , 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 但诗人慢慢地走在小路上想到这里原是西周宗庙宫室之所在 , 黍稷的茂盛反衬突显出宗庙毁坏 , 宫室倒塌的破败之景 , 宣告着西周的灭亡 , 心中便不由地感到忧伤和痛苦 , 遍地的行列茂盛 , 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满目凄凉 。
“知我者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可为知者道 , 难与俗人言 。
诗人是孤独的 , 他为西周的沦亡而悲痛 , 但这爱国之心忧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 悲痛之情无法倾诉、无人倾诉 , 难以抒发、难以发泄 。
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 , 是谁导致了如此结局 , 诗人不得而知 , 郁闷之下 , 只能呼号苍天“悠悠苍天 , 此何人哉!” 一句“此何人哉” , 既是一句质问 , 又是一句感慨、一声叹息、一种绝望 , 是诗人愤慨中的无奈 。
诗人满腔激愤 , 呼号质问中表达着面对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能为力的悲哀 , 悲愤的呼号无人回应 , 这使诗人郁闷的心情更难以排解 。
第二章以“穗”替换“苗” , 描述了黍稷的成长 , 暗示着西周的逐渐衰败 , 因而诗人心中由“摇摇”递进为“如醉” , 深沉的忧思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第三章又以“实”替换了“穗” , 黍稷的成熟与西周的衰败形成了更鲜明的对比 , 也更强烈的刺激了诗人心中的爱国之情 , 使诗人“如醉”的忧思进一步递进为“如噎”的悲痛 , 沉重的故国情思压抑得诗人不能呼吸 , 从而张显出整首诗沉郁悲伤的感情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