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清明寒食( 三 )


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 。
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
”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 。
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
溪边唤渡柳边行 。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
”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 。
“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 。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
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 。
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
”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
”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 。
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
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
清明相关古诗词清明相关古诗词:《清明》 。
作品原文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