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清明寒食( 五 )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
江南清明 -【唐】郑准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
清明 -【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清明 -【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清明 -【宋】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端午: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差别,最好从多角度说.】作业帮清明节和寒食节在许多古诗词和现代说法中经常相提并论,然而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和联系却让很多人觉得云遮雾绕.民俗学家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由风马牛不相及到相互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演变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对传承年节的追求稳定的习惯心理. 民俗学者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二是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宋元金辽时期,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由禁烟吃冷食、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这时的寒食节活动有时被称作“寒食”,有时则称“清明”,寒食节与清明节处在“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时期. 三是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 民俗学者张君认为,纵观这两个节日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寒食节式微的时候,清明节就从一个单纯农事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这说明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
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
"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
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
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
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