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吃瓜有什么说法,立秋有哪些习俗

1、立秋有哪些习俗你好: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 , 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风俗有: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 。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 。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 。汉代仍承此俗 。《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 , 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并有天子入圃射牲 , 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 。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 。《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 , 以应时序 。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 , 明承宋俗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 。晒秋是一
婺源篁岭晒秋(6张)
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 , 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 ,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发展至今,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 , 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 , 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 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 , 是为中秋节 。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 , 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 。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 , 摸一样东西回家 。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 , 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 。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 。商南县的居民 , 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 , 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