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烛 诗词( 三 )


”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 。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
”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
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
成语剪西窗烛源于本诗,说说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剪烛西窗【释 义】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 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 例】 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近义词】 西窗剪烛 【用 法】 作宾语;指亲友聚谈赏析“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带 “西窗”的 诗词 有哪些?展开全部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点绛唇》 清代: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
《满庭芳》 宋代: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
伤怀 。
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 。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宋代: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
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 。
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宋代: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 。
万事皆空 。
古来三五个英雄 。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
梦入少年丛 。
歌舞匆匆 。
老僧夜半误鸣钟 。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
...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哪个古诗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
3、却话:重头谈起 。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后一句下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如下: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 (1)此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一般认为是寄长安友人.(2)君:指在长安的友人.(3)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涨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涨.(4)何当:何时.剪: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5)却:回转.话:谈论.[简要评析] 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此为消释离情之处.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格.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的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笔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全诗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从见他乡夜雨而生两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见,感受至深,自然流露,凄寂之中见温情,让人在寒意中生温暖,因此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