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 诗词

阳城 诗词

古代诗词中阳城笑一词有何典故? 战国楚?宋玉《登 徒子好色赋序》楚国之丽者 , 莫若 臣里 , 臣里之美者 , 莫若臣东家之 子 。
东家之子 , 增之一分则太长 , 减之一分则太短 , 著粉则太白 , 施朱则 太赤 , 眉如翠羽 , 肌如白雪 , 应如束 素 , 齿如含贝 , 嫣然一笑 , 惑阳城 , 迷下蔡 。
”后来用“阳城笑”比喻美女之 绝色 。
唐李商隐《无题》:“春风自共何人笑 , 枉破阳城十万家 。
”唐? 吴融《倒次元韵》:“阳城迷处笑 , 京兆画时嚷 。

过阳城湖古诗先解释几个词: 1、阳城:代指许由 , 他是阳城槐里人 , 就是尧帝想禅位给他 , 辞而不就的那位 。
2、一尊:尊 , 酒器 。
代指酒 。
3、子墨:语出《汉书·扬雄传下》:“雄从至射熊馆 , 还 , 上《长杨赋》 ,  聊因笔墨之成文章 , 故藉翰林以为主人 , 子墨为客卿以风 。
”后因以“翰林子墨”泛指辞人墨客 。
4、青冥:喻宫廷或帝王 。
5、和羹:喻宰辅之职 。
6、弄翰:翰 , 毛笔 。
过阳城湖古诗拼音guò yáng chéng hú过阳城湖shěn zhōu (míng )沈周(明)fāng chén èr sān kè  , fēi lǔ fàn kōng míng。
芳辰二三客 , 飞橹泛空明 。
yě zhuó lín liú dòng ,chūn hú dài yǔ xíng。
野酌临流动 , 春湖带雨行 。
làng zhōng tīng shù luàn ,chuán lǐ shī yún shēng。
浪中汀树乱 , 船里湿云生 。
wú yù guān tiān qù  , yōu rán liú qù qíng。
吾欲观天趣 , 悠然留去情 。
...
过阳城田家古诗拼音版田[tián]家[jiā] 诗人:聂[niè]夷[yí]中[zhōng] 朝代:唐[táng]父[fù]耕[gēng]原[yuán]上[shàng]田[tián] , 子[zǐ]锄[zǐ]山[shān]下[xià]荒[huāng] 。
六[liù]月[yuè]禾[hé]未[wèi]秀[xiù] , 官[guān]家[jiā]已[yǐ]修[xiū]仓[cāng] 。
赏析“子锄山下荒”又作“子劚山下荒”一边是辛苦的劳动 , 一边是无厌的剥削 , 但更不道破 , 而寓讽刺于叙事之中 , 显得更为冷峭有力 。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 , 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 悯农二首 》 , 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 。
乍看去 , 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 , 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 , 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 显得十分耐读 , 这又决不是偶然的 。
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样的乱世  , 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 , 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 。
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
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 , 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 。
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  , 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 , 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  , “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  , 修仓干什么 , 农夫的命运将怎样 , 一应留待读者去想 。
作者省却许多气力 , 却“不著一字 , 尽得风流 。
”论者往往知道诗歌语言的具体形象之美 , 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的诗句  , 就好在用泛写的方式  , 概括了一般丰年的情事 , 并不以具体形象见长 。
此诗前二句也一样  , “父耕原上田 , 子劚山下荒 ” , 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 , 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 , 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 , 羸牛无力渐艰行 ” , 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 , 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 , 从耕田写到开荒 , 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 , 几乎没有空闲可言。
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  , 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 。
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  , 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  , 发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