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基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明刘基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明代诗词 明代诗词有哪些 明代诗词有谁 明代的诗词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
第一时期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 。
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 。
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 。
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 。
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
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 。
他主张创作应“兼师众长”,力争最后“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同前) 。
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但还能自成一家 。
这种诗歌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
但面对明初文网渐密、文士动辄得祸的政治形势,许多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杨基《感怀》)的个人感慨,抒写“世路剑关险”,“吾志在山林”(张羽《写怀》)的退隐情怀 。
当时诗人除刘基、高启较有成绩外,像吴地诗人袁凯、杨基、张羽、徐贲,闽中诗人张以宁、林鸿,岭南诗人孙蕡,西江诗人刘崧,都是一定的创作特色 。
其时,诗人林鸿、高棅已以盛唐相号召 。
长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实已朕兆于此 。
第二时期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
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 。
三杨均是台阁重臣,官高爵显,备受宠信 。
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 。
表面看来雍容华贵,实际内容极为贫乏 。
明初诗歌还只是略有些不敢正视现实,而此时诗歌却是粉饰现实,点缀升平 。
明初诗歌尚能抒发心中磊落牢骚的情绪,而此时多数篇什是志满意得的无病呻吟 。
艺术上也是平庸呆板,了无生气 。
这种诗歌几乎垄断了当时整个诗坛 。
不为台阁体所困而显示自己创作个性的诗人只是少数,如于谦、郭登等人 。
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尚能透过升平景象看到社会明显的矛盾,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有所同情 。
第三时期为成化至正德年间 。
其时台阁体诗歌已为广大诗人所不满,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攻之于前,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于后 。
李东阳论诗,推崇李白、杜甫,想以深厚雄浑之体,来替代啴缓冗沓的台阁体诗歌末流,他善长乐府,有些篇什笔力尚属雄健 。
但其论诗更多注意的是声调音节,认为“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为杜学也”,视此为开启诗歌奥秘的钥匙,实际上未免舍本逐末 。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亦有“覃研不足”(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的贫乏症,调子实际上与台阁体诗歌相去不远 。
李东阳也是台阁重臣,周围有一批门生故旧学他的诗,如石珤、邵宝、顾清、罗玘、罗铎、何孟春等 。
由于茶陵诗派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存在弱点,所以并未能真正消除台阁体诗歌的影响 。
待到前七子崛然兴起,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
台阁体、茶陵诗派主要靠其首领官居极品而发生影响,前七子则主要以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而引起人们注意,故其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深入 。
恰如胡应麟所说:“一时云合景从,名家不下数十”(同前),其中最著名的除李梦阳、何景明外,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
他们重视民歌,认为“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诗集自序》) 。
推崇汉魏、盛唐诗歌 。
在他们看来,要创造兴象造拔、神意雄丽的作品,必须复古 。
他们所定目标有一定号召力,但是所指的创作途径却大有问题,李梦阳甚至认为复古就是临摹古帖,连何景明也大为反感 。
何景明认为拟古应“领会精神”,“不仿形迹”,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与李空同论诗书》) 。
前七子大多是在政治上敢于与大官僚、大宦官作斗争的人物,所以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写出如《元明官行》、《岁晏行》等讽世之作 。
就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大盛之际,江南有一批画家兼诗人,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作诗不事雕饰、自由挥洒 。
虽不免失之浅露,但其中亦有些生趣盎然、才情烂漫的诗歌 。
第四时期为嘉靖、隆庆年间 。
嘉靖初,前七子复古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模拟倾向日趋严重,“后生英秀,稍稍厌弃”(陈束《高子业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