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 诗词( 四 )


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歌赋和美术,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种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 。
“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唤醒了他内心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
后来,他选择了艺术,并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他赴美国学习绘画 。
在这段日子里,他切身感受到了民族压迫、歧视的苦痛,愈发眷恋自己的祖国,写下了一首首爱国诗篇 。
如:《太阳吟》、《忆菊》等 。
在这种思想感情的驱使下,1925年诗人提前一年回国 。
但当踏上祖国的土地,发现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死水一般的黑暗现实,他发现自己的热望变成了一场空欢喜,1928年他发表了《死水》,在诗里他诅咒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
”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生命力不会长久的 。
不难看出,诗人对旧社会彻底否定的决绝态度和愤激之情 。
朱自清称赞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
②虽然这话有些夸大,却明确道出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贯穿始终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
《死水》这首诗,以一沟死水来比喻那个停滞不动的、污臭至极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
诗人希望“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加速它的灭亡,再创造一个新中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
再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三美” 。
所谓“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的美,即对“音尺”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 。
音尺由音节组合而成,又称“音组” 。
由两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二音尺”,由三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三音尺”,在音尺的讲究上,《死水》一诗最为典范 。
全诗五节共二十行,每一行均由一个“三音尺”和三个“二音尺”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 。
虽然音尺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总数一致 。
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又保持整齐 。
节拍清晰有力,有强烈的节奏感 。
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效果,使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的美 。
所谓“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词藻的美,诗人善于运用富有色彩的词藻,利用通感,把视听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诗中有画的效果 。
《死水》这首诗,诗人以画家的目光观察这个斑驳陆离的世界,又以画家的技法铺彩行文 。
整首诗富有色彩感,并将感情融于了色彩之中 。
尽管是写丑恶的“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死水”却用了艳丽鲜明的“翡翠”、“桃花”、“罗绮 ”、“云霞”、“珍珠”等事物,运用反讽手法,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的种种伎俩,反衬出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否定和厌恶 。
虽然这些事物很“美”,但这毕竟是一种表象,因为“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
除了在色彩上加以点染之外,诗人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虽有“小珠的笑声”、“青蛙的歌声”,但这毕竟掩盖不住一沟死水死一般的可怕的沉寂 。
所谓“建筑的美”,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诗句的排列形式要有整齐之感 。
这在《死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再冗述 。
整首诗深沉的爱国情感是通过精美的艺术形式得以体现的 。
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终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回环而曲折 。
并且以“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而不发,启发读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
朱自清说过:“格律诗的提倡至少在当时起了一种澄清作用,使大家认为诗并不是那么容易作,对创作应抱有一种严肃的态度 。
就这种意义讲,闻氏正是一位忠于艺术,引导新诗入了正当轨道的人,而形式的追求也就有了它的正面意义” 。
③应当说,《死水》这首诗,诗人将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的确是一首浑然天成的好诗 。
注释:①引自熊佛西《悼闻一多——诗人、学者、民族的鼓手》②《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③参见朱自清《抗战与诗》
闻一多的死水诗歌适合用什么歌读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 。
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 。
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 。
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 。
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