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词鼎盛( 二 )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3)朝代:北宋;作者:张择端 。
名称:《清明上河图》;风格:属于风俗画 。
(4分)(4)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 , 反映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繁荣 。
(2分) 略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历史高手指点浅论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 ,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 , 从古至今 , 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  就是唐朝的经济 ,  政治 ,  文化 ,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唐代发达的经济 , 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
在历史上 ,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  前有太宗贞观 ,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 , 公私仓廪俱丰实” ,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 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 , 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 , 此等自信 , 积弱之宋实难企及 , 明清两代 , 国势渐衰 , 也难望其项背 。
”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 , 四夷自服’ , 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 , 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
唐代的自信 , 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  万家争鸣. 其次 ,  唐朝极重诗才 ,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 , 故多专门之学 , 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
” 虽不全面 ,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  第一场既考诗赋 , 考五言排律 , 每诗要求 12 句 ,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 , 下必效焉” , “越王好勇 , 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 , 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 。
而后的高宗 , 则天 , 中宗 , 睿宗 , 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 , 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 , 公主王孙 , 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  唐皇帝重视诗 , 更重视诗人 ,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 , 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 , 以示不泯 。
如此的宽容 , 历代少有.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 , 直露且锋利非常 ,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 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 其一 ,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丰富的文化背景 ,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 , 更有“市井小民 , 贩夫走卒、和尚尼姑 , 娈童妓女 , 渔民樵夫 , 神棍艺人 , 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