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陈羽诗词鉴赏

从军行陈羽诗词鉴赏

从军行 陈羽 翻译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京兆人 。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 。
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动乱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 。
他最擅长七绝 。
[注释]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
破:击败 。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
[参考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提示] 诗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
诗歌鉴赏(7分)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小题1:三个动词三幅情景图 。
照写出敌军入侵之急,激起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辞写出辞别朝廷,告别家人的情景,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绕”写出围困入侵军队,激战就在眼前的壮观场面,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3分)小题2:_侧面描写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雪晴…..”从视觉角度写出环境恶劣烘托出战斗的残酷“风多…..”从听觉角度烘托战斗的激烈和悲壮(4分)小题1:试题分析: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
“辞”写出辞别朝廷,告别家人的情景,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 。
铁骑绕龙城,“绕”写出围困入侵军队,激战就在眼前的壮观场面,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
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小题2:试题分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
考点: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解答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
...
从军行 陈羽与王昌龄他们的诗都写了边塞怎样的景色陈羽的诗写了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的凄凉景象,展示出一副壮美的风雪行军图王昌龄的诗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
陈羽的从军行与王昌龄的从军行,在抒发感情采用同一种修辞手法,...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
从军行陈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正确答案哦,呵呵,希望学习进步! (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