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词谱( 六 )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 。
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 。
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 。
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 。
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 。
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 。
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
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 。
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 。
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 。
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 。
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
按照诗词的格律去填词好麻烦啊你可以写现代诗,但是你若写格律诗就请遵守格律,这是对格律诗的尊重 。
格律从来不会限制诗词的发展,反而正是格律的健全使诗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
也许你作诗不能完全符合格律,但是应该努力向格律靠拢 。
你觉得麻烦,不是格律的错,而是因为你自己修为不够 。
如果此时因为麻烦放弃格律,无异于饮鸩止渴,到头来你的古诗词写作水平不会有多大提高 。
古往今来的大诗人,无不严格以格律要求自己,最终能做到“为所欲而不逾矩”,信手拈来句便工,就是严格要求自己的结果 。
现代人往往以自由为借口批判格律,其实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驾驭格律而找的借口 。
不要把格律看成拦路石,而要当成垫脚石 。
但你功底足够深厚,对格律的使用自然是熟能生巧,格律也就任你驱策了
求教关于诗歌格律的问题展开全部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诗词格律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 。
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 。
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