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词谱( 七 )


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1)字句有定: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
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 。
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
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
(2)用韵极严: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 。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
(3)平仄协调: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 。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
(4)讲求对仗: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
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
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
“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 。
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 。
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ou)四声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
A平声 。
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 。
例:山、林等 。
B上声 。
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 。
例:柳、雨等 。
C去声 。
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 。
例:浪、月等 。
D入声 。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 。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
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
仄的意思,是不平 。
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唐王维《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宋苏轼《定风波》)其平仄的安排为:||―――||―|―――||――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
(元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 。
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 。
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山居秋暝》(唐王维)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 。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
二、律诗的写法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
1、律诗的特点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 。
B押平声韵 。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
2、五言律诗的写法A平仄的安排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 。
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注意: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 。
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 。
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 。
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