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平水韵

古诗词中的平水韵

什么是平水韵,是不是诗歌创作中的字都要从平水韵里面找 。
依平水韵的意思是依照平水韵的方式来读字,而“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 。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 。

【古诗词中的平水韵】

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 。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 。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
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
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
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
依平声韵的意思是依照平声韵的方式来读字,而平声韵是汉语中读音为平声的单字归类 。
古今韵书都对汉字读音作了分类,凡划入平声的,都称为平声韵 。
“平声”是汉字声调的一种,与“仄声”相对应 。
古代音韵学将汉字分为四声(如平水韵):平、上、去、入 。
在这里,平,就是平声,与上声、去声、入声相对应 。
现代汉语也将汉字分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这与古代的划分不区别,主要是古今语音变化造成的 。
写诗时如果用平水韵,是不是就只能用平水韵里面那些字 。
展开全部一、平仄音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
书本定价10.60元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