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平水韵( 三 )


而在诗词中的所谓“辙”,则是指“十三辙”,也就是十三个韵部 。
再说押韵,韵,就是和谐而有节奏的音乐或念白 。
说到人,文人雅士往往被称为有风度,风致,情趣,韵味儿十足,等等 。
而说到诗文,就是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的句尾,即:每一个句子的最后那个字 。
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
?诗、词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韵的,诗词曲的韵都和语言有直接的关系 。
诗韵最早形成,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 。
而后在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 。
而戏曲的十三辙,则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 。
古体格律诗,到清末使用的官韵,是通称的“平水韵部” 。
在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而写旧体是的人仍依“平水韵”,但平水韵部里的许多字,和现在的语言已经脱节了 。
而且有许多的字和现在的语言根本不同了 。
因此我极力主张用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
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 。
一般来说,一首诗,后句要跟着前句的辙;每句最后一字,要押得住上句最后那个字的韵 。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
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但也有例外,根据诗词的内容,为着叙事的方便,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 。
例如著名的《长恨歌》 。
合辙押韵,前呼后应,是诗词最大的语言特点之一 。
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 。
正因为此,诸如《将进酒》《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才能得以口口相颂,流传至今 。
平水韵中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词是如何限韵的? 《平水韵》上平、下平相加,一共三十韵部 。
每一个韵部下的所有字在古音中声调相同、韵母相同,可以在格律诗中作为同一首诗的韵脚使用 。
所谓“限韵”,指的是一首格律诗限定用某一个韵部或某一个韵部中的某几个字做韵脚进行创作,古时科考常有此类规定 。
至于填词“限韵”,我还没有听说过,一是词的正统地位不比格律诗;二是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没有一部韵书,无法“限韵”,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戈载编辑了《词林正韵》,才有了一定的规范 。
不过词的“次韵”自古有之,如辛弃疾和陈亮互相唱酬的六首《贺新郎》,如叶梦得、辛弃疾、文天祥、邓剡、张炎、蔡松年、赵秉文、萨都刺、李孝光、周用等多人次苏轼韵所作的《念奴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