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诗词意思( 四 )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关于春节的古诗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关于元宵的古诗《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
寒食 韩翎 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寒食)七夕杜牧 唐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
(七夕)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 。
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
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
”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 。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
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
” 七夕 七月七日 。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
” 中秋 八月十五日 。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
” 重阳 九月初九 。
又称重九 。
古人认为九...
关于秋日或节假日的诗词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解释: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兄弟,知道兄弟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 。
用途:重阳节,游子思乡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