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诗词意思( 六 )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 。
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 。
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 。
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 。
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 。
《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
”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 。
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 。
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 。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
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 。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
”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
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