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春联的特点是什么?(13)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 。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 。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 。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 。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 。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 看成名胜联 。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 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 。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 , 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 , 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 , 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
对仗 , 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 , 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 , 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 , 年年报吉祥 。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 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 ,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