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起源,中国农历是谁创造的?( 二 )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 。
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 , 因此流传至今 。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 。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 。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 。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 。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暗影对着地球,而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人们看不到月亮 。在“望”日,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 , 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 , 因而能看到满月 。
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 , 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 。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 , 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 。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 , 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 。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
传说是黄帝所创 。也有说是神农氏和炎帝创的…
当时似乎还没有朝代,应该是原始部落…

农历起源,中国农历是谁创造的?

文章插图
2、中国农历起源于何时?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农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 , 下半年在8日、23日 , 前后不差1~2天 。节气的划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 , 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 , 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 , 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农历二十四个节气,即: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立春 – 立是开始的的开始 国的二十中四节气国的二十中四节气国的二十中四节气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小满 –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夏至 –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 秋季的开始 。处暑 –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 天气转凉 , 露凝而白 。秋分 – 昼夜平分 。寒露 – 露水以寒 , 将要结冰 。霜降 –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 冬季的开始 。小雪 – 开始下雪 。大雪 – 降雪量增多 , 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