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起源,中国农历是谁创造的?( 六 )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 , 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 后来叫春节 。
问题八:我们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什么时期?现在的历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农历: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 , 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十三个月 , 如癸亥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 。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 , 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 。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这样的阴阳历,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就叫错了 。阳历: 阳历的由来 阳历来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历,它的产生与欧洲基督教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据传说 , 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好是春天 。早期基督教徒庆祝复活节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当混乱 。后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 。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改革 。修改后的儒略历称为格里历,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视为制历依据的一种纯太阳历,因此俗称阳历 。它不仅解决了复活节与天时不合的问题 , 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正月初一 央视国际 2004年01月16日 11:06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 , 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 , 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 , 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 。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 , 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 , 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 , 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 , 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 , 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 , 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 , 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