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阅读答案如何写?

《女娲造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 。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发明人的传说 。
请学生自身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 。(投影出示:上帝在发明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 。上帝依照自身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 。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 。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 。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 。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协助他工作 。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 。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
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
二、整体感知
1、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 。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 。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 。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