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四 )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 。“和”也是烹饪概念 。《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 , 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 。《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 , 那些“咸过头 , 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 , 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 , 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 。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 , 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 。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 。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 , 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