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元宵是什么场景,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 二 )


3、在河南祖坟前点灯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 , 就是在元宵之夜 , 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
4、陕西放天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 , 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 , 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 。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 , 称为“伴灯馍” 。
总之,在北方元宵节风俗也因为地方生活差异等问题而不同,但是在我们老家山西农村,元宵节一般会吃饺子,团团圆圆 。回忆小时候,在老家过去的人们吃饺子是因为条件所限,那时候经济贫困,一年都难得吃上一顿面,因为面少 , 不够吃,所以就用菜做馅儿包饺子吃,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地吃上一顿用面做的饭 。元宵节吃饺子,团团圆圆才是一家人 。
吃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 , 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 , 由糯米制成 , 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 , 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 , 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星月当空万烛烧 , 人间天上两元宵” , 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 。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 , 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 , 乃诅咒之词 。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 。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 。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高150尺 , 金光璀璨 , 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 , 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 , 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 , 好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 。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 称为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 , 千变万化 。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 , 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 , 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 , 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 。如今 , 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 , 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 ,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 , 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 , 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 , 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 , 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 , 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 , 情景十分生动 , 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 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 , 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 , 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 , 各衣五色,每一狮子 , 有十二人,戴红抹额 , 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 , 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 , 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 , 惟妙惟肖 , 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 , 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 。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 , 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 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 , 事事平安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在耍法上 , 各地风格不一 , 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