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方正唐怎么样,方正字体真该死、字不让用还有这种事( 三 )


行书,是一种处在真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比真书书写起来迅速,比草书字体容易认识,在日常应用和书法活动中被大量使用 。在行书当中,按照它的书写形态区分,偏于楷法的称为“行楷”,草法采用多的则称为“行草” 。
草书,是人们在书写实践中为了追求方便、快捷而创造出来的,以后在书法艺术活动中,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得到不断地发展 。草书是伴随着隶书同时出现的,约产生在秦、汉两代相交的阶段,称为“草隶”,就是书写潦草的隶书 。以后又由“草隶”发展到字形较为成熟的每字独立不相连的“章草” 。相传在汉末时,书法家张芝又把“章草”字的隶书笔意舍弃 , 采取偏傍相互借用,书写时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创造成了至今仍在流行的“今草” 。俗称的草书,一般就指“今草”这种字体 。唐代的书法家张旭与怀素在写“今草”的过程中,更把草字加以放纵,书写时笔势连绵,一笔写出连带的数字 , 字形的大小偏正变化多样,又形成了“狂草” 。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它简化了篆书的繁难字形,又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为接近方折 , 在字形的结构上完成了由象形性变为笔画性的演化 , 书写时比篆书方便 , 为以后真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隶书的出现是在战国末期,早期的隶书还存有篆书的形迹,发展到东汉时已完全成熟,并被广泛使用 。隋、唐以前把隶书称为正书,唐代有“今隶”字体 , 指的是真书 。
篆书,一般指的是包括大篆与小篆两种字体 。大篆是早期的篆书,又称籀书,主要是指青铜器和石鼓上的古文字 。大篆宽泛的涵义连甲骨文字也算在其间,可知大篆是一种字形并不一致的字体 。小篆,又称“秦篆” ,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结果 。秦代是以小篆作为正字使用的,它结束了秦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汉字的规范性也是自小篆出现后开始的 。

草方正唐怎么样,方正字体真该死、字不让用还有这种事

文章插图
5、草书起源于哪个朝代?问题一:草书源于哪个朝代?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伐” , 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 , 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
问题二: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草书】汉字字体名 。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 汉 魏 间的章草 , 殆由此得名 。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 , 并多省简 , 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