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方正唐怎么样,方正字体真该死、字不让用还有这种事( 四 )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章草起于西汉 , 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 , 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 , 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 , 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 , 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 , 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 , 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 , 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 。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 。“真行”近似真胆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唐朝张怀
《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故有此别论 。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 , 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 , 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故自称“六分半书” 。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 , 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 , 四、正锋,五、临摹 , 六、结构 , 七、方圆,八、疏密 , 九、迟速,十、纯熟,十一、气韵 , 十二、统论 。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