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棉花和棉纺技术是什么时代才得到推广,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棉花的( 三 )


南宋后期的方大琮在一篇《劝织吉贝布》的文章中,提供了有趣的记录,“吉贝布自海南及泉州来,以供广人衣着” , “泉亦自种收花,然多资南花” 。福建人依靠广东路生产的棉花织布,再返销广东路 。方大琮说 , “近闻南妇能缲,能纺以为纱 , 则织而为布甚易”,“敢劝织妇”,“虽不必仰泉可也” , 主张自产自销,不必仰赖泉州的棉布供应 。[18]《永东大典》卷7890《临汀志》记载福建路汀州的“土产”,“帛之属”有“绫、、布” , 而布则有“苎、葛、蕉、麻、綦花、吉贝”六种 。赵汝回《送卢五方春分教端州》:“中州近年栽木绵,春寒秋热气已偏 。我心忧国身甚便,编排失手安足言 。敌窥淮汉蹂两川,君相不得{枕眠 。古人度岭悲南迁,今人度岭如登仙 。”[19]也同样反映了棉花栽种区的北移 。
宋代木绵已开始成为丝麻之下的第三位天然纤维作物,但产量尚少,故被人们视为稀珍 。南宋陆游《家居》诗说:“黎布敌纯绵 。”他在诗下自注说:“客有遗黎布者,甚轻暖 。”[20]当时海南岛黎族妇女善织棉布 , 便称“黎布” 。棉布自然比丝绸保暖,其实却不敌“纯绵” 。他的另一《天气作雪戏作》诗说:“奇温吉贝裘 。”[21]其实,依今人的穿着感受,棉花袍不如丝绵袍轻暖舒适 。陆游的诗还是印证了一句老话,物以稀为贵 。
宋代木绵在日益推广的情势下,自然也被做成各种用品 。苏籀《闽中秩满》诗说:“径从南浦携书笈 , 吉贝裳衣皂帽帷 。”[22]北宋苏轼《金山梦中作》说:“江东贾客木绵裘 。”[23]其弟苏辙《益昌除夕感怀》诗:“永漏侵春已数筹 , 地炉犹拥木绵裘 。”[24]北宋和南宋之交的张元干诗《和杨聪父闻雨书》:“回思风雪围炉夜,何处联裘拥木绵 。”[25]朱熹在信中说,“借请余钱却还,尽数为买吉贝,并附来”,“但吉贝早得,御冬为幸耳” 。[26]这也应是指用棉花袍御寒 。金朝中期进士梁仲新《江天暮雪图》诗:“南雪不到地,霏霏满竹楼 。沙河灯市里 , 春在木绵裘 。”[27]上引史料都是指冬季的棉花袍 。梁仲新作为北方人,在为南方雪景图题诗时用“木绵裘”一词,足见棉花袍已有某种普遍性 。背子是宋时流行的衣装,宋徽宗时的《宜州乙酉家乘》就记载有“吉贝背子” 。苏辙流放岭南时的诗作说:“欠伸吉贝重衾里 。”[28]张C《晓寝喜成》诗:“木绵衾暖足慵移 。”[29]可知已有棉花作被絮者 。南宋初郑刚中诗《有客致木绵椅坐为山斋之用》:“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 。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 。”另有《客至木绵坐已为长韵又成四韵》诗:“就温嫌冷性同然,况是冬深凛冽天 。莫讶尘生杨绾席 , 都F坐少席文毡 。感君四坐平分暖 , 为我长针细衲绵 。”[30]这是用木绵做椅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