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写法怎么样?(11)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 。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
读完《弟子规》,我以为当日的儿童最需要奠基的为人处世之本,敦厚纯良之性,其原因有一:一是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潮,造成国人的荣辱观、善恶观、自我意识判断等观念的混乱,一时之间,以任性为个性,以无情为潇洒,以刁蛮为可爱,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是独生子女现象导致家庭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溺爱有加,几乎达到“众星拱月”的地步,这同样不利于儿童文明习惯的形成 。三是影视作品对文明礼仪缺失的漠视,镜头里充斥了儿童大呼小叫、哭闹纠缠的情景,耳畔也充满了成年男女脸红脖子粗的骂街叫阵场面 。我想,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广受青睐,大概也与其传统文化有关吧 。因为韩剧的情景画面总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问候,彬彬有礼,进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风 。当今社会,倡导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从小处着眼,从小儿着手 。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诵读古代经典》是我校校本课程,其中我们三年级阅读的是《弟子规》,学校给学生每人发了一本《弟子规》 。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一直没有仔细读过 。所以读起来也倍加细致,感慨颇多 。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敬老爱幼,勤思好学,成为品德高,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对我们做教师的也不失为一本培训良好师德的好书 。
读《弟子规》之前看了《论语》,里面有句话非常精辟,“其身正”,我自己身正了,“不令而行”,我们的学生就会跟着你做;“其身不正”,我们自己都做得不好,“虽令不从” 。纵使学校校规订了二百条、三百条,学生也很难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记的有一天刚上班,我在楼上看到了个熟悉的身影,是我们校长,他正在校园里走,沿路捡起地上的垃圾 。校长的这个风范留在我的印象当中很深刻,从那时候开始我从来没有丢过垃圾,因为当我要把垃圾丢下去的时候会浮现什么影像?那我太对不起我的校长了!你看,一个“身正”者的行为对底下的影响是很深的,慢慢的我们自己也会效法、也会学习 。现在我做了多年的班主任,更是体会到了真正带一个团体的效率就在以身作则是最好的 。作为教师我的们如何才能做到“其身正”?《弟子规》正是教我们如何“身正为范”,一本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