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怎么写?( 二 )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从腊八写到了正月十九,时间跨度很长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
间的词,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感受文章清晰的脉络 。
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老北京人在这些天中都做了什么,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并说说作者详细写了哪几天的事 。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头脑里构建了北京春节的整体框架,为下一步走进文本,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与喜庆,奠定了基础 。
3、深入读文,感受民俗 。
本文有详有略,非常明晰 。作者不但详写了四个有特色的日子: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而且每个日子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腊八主要写了“吃”,除夕体现了“忙”,正月初一重点写“逛”,正月十五详写了“灯” 。于是,我的教学也有了详略之分,在此主要抓住了四个日子进行教学,其中重点学习了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部分,而学习正月十五这一部分时又重点学习了描写灯的部分 。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如何突破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自主读书,自主感悟,潜心会文呢?我设计了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问题,即:在作者详写的四天中,你最想经历哪天呢?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最喜欢的一天细读文本,走进课文描述的场景,边读边画出印象最深的地方,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批注,然后课堂交流所得 。在交流时,按照学生发言的先后顺序来学习,重点学习描写除夕和元宵节的段落 。
老舍先生语言简练,即使是详写的内容,也是异常精练,没有太多的描绘 。比如写除夕的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场景,没有丝毫的铺陈 。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能感觉到除夕的热闹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想象,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出来 。在这个环节上,我还分层次地对除夕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分解,分解到家家、人人、户户、处处、时时等情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除夕的热闹、喜庆、繁忙 。
描写元宵节中灯的两处句子,虽然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写出了灯数量多、种类多的特点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灯的句子,自由读句子比较表达方式的不同,再师生合作读,感受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接着我让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元宵节的红火与热闹,并指导学生读出节日的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