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吗,元宵节的由来( 四 )


西汉初,文帝在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于是汉文帝就将这天命为“元宵节” 。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
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被定在正月十五(大量承袭了楚文化的汉代,将太一神视作主宰宇宙之神),加深了这个节日的隆重气氛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就已经被确定为重大节日了 。
东汉明帝时,蔡从印度求得了佛法 。明帝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不仅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还令士庶一律挂灯DD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也是元宵节中佛教文化的背景 。
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按照道教三元的说法,上元、中元、下元,对应着天官大帝(尧)、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 。为庆贺“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 , 元宵节又有了“上元节”这个名字,从此,元宵节便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 。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节俗也逐渐固定下来 。
二,节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DD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 。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 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 , 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 。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 。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 ***。至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
说到节俗,很想多说几句:纵观历史会发现,各种节日,不论它的本身背景如何,发展到后世,往往只沉淀下热闹和喜庆,清代尤甚 。这大概随着华夏文化逐渐沦失开始的 。失去了礼仪风范 , 多了几分世俗的笑闹 , 少了些许历史的浪漫……先让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个节日历代的普遍节俗:
1. 祈福祭祖
不论是当年汉武帝元宵节祭祀的太一神,还是唐代上元日庆贺生日的天官 , 这些神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赐福 。后来太一神逐渐被忽略,随着道教的发展 , 民间却盛行起了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的祈福习俗;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节日也是祭祖的日子 , 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奉于祖先的牌位前,然后合家团聚,品尝香甜的元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