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 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 , 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 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 , 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 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 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 , 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 , 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 , 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 , 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
二、教材分析
1、见物见人 , 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 , 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 。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 , 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 , 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 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 , 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 , 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 , 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 , 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 。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 , 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 , 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 , 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 。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 , 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 , 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 , 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 , 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 , 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 , 如家乡的变化 , 交通的发展 , 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 。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 , 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 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 , 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 。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 。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 , 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这样做 , 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