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的寓意,枇杷有什么来历、经历、名称、历史?( 二 )


还有一首有关枇杷的打油诗,道是有人送枇杷与人 , 附函说:送上琵琶两筐云云 。收礼的人于是作诗道:“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 , 满城箫管尽开花 。”诗虽俏皮,但一面吃着人家送来的枇杷 , 一面作诗嘲讽 , 也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中国字那么多,要不写错几个字 , 也难 。如果写错两个字就要作首诗,这样的诗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记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吧,刘半农是北大招考的阅卷官,因为考生写了几个错别字,便大发诗兴,做了好几首阅卷杂诗,把考生大大地讥讽了一顿 。其中一首因学生把“留学”写成了“流学”,刘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弥天罪,罚往西洋把学流 。应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尽一锅油 。”鲁迅很不以为然,写下了《“感旧”以后(下)》这篇文章,认为可笑的不是那些刚刚毕业的中学生,而是以此作为笑柄滥加讥讽的大教授 。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学生,识字不多或许因为没钱读书,或许另有其他的原因 。倒是那些自以为官高权重,本事比天大,到处题辞而又到处出丑、别字连篇的人 , 脸皮比城墙还厚 , 不妨刺他几句,但这样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讥讽的 。
枇杷与樱桃、杨梅并称初夏三姐妹,品种有二百多种 。枇杷论成熟期,可分早、中、晚三类,早熟品种五月即能面市,中熟品种于六月大批登场,晚熟品种可延至七月上旬 。依果形分,有圆果种和长果种之别,一般圆果种含核较多 , 长果种核少或独核者居多 。按果实色泽分,又分为红肉种和白肉种,红肉种枇杷因果皮金黄而被称为“金丸” , 如宋代陆游所写的“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 。”白肉种枇杷肉质玉色,古人称之为“蜡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写“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 。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 。就品种而言,红肉种皮厚易剥,味甜质粗,宜于制罐头 。而白肉种皮薄肉厚,质细味甜,适于鲜食 。枇杷名品有:浙江余杭的“软条白砂” , 肉白味甜;福建莆田的“解放钟”,果肉厚嫩,汁多味美;江苏吴县的“照种白沙”,汁多质细,风味鲜甜 。
枇杷来历:产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各地广行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者 。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也有栽培 。
名称:枇杷,别名:芦橘、金丸、芦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
经历、历史:枇杷在古人的文化中生活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 其实对他们而言枇杷就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事物,它象征着吉祥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中 , 就有那么几种树是吉祥的代表,比如槐树、椿树、梅树以及桃树等等,而枇杷树如这些树一样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占有一定的分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