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识读后感摘抄( 三 )


所谓“心态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这些都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其他方面密切结合,成为“中国式的人性”得以塑造的根本原因 。
钱锁桥从历史和语言、中国式的管治模式、儒道佛三教合一、诗意美学等角度,论述了中国式心态文化的衍变过程 。钱锁桥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孝”或家庭价值的执着程度,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和深厚的历史感,论述了中国政制管治模式的长寿秘诀及其发展出的一套基于科举制的文官官僚制度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地、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所秉持的是一种内向的、直觉的而又和谐的思维,正如钱锁桥所概括的诗意美学的特征,“对中国人来讲,诗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
钱锁桥说,中国文化是保守的,生命力强,但也缺乏突破的动力 。中国历史上两次可能的突破,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晚明,都没有成功 。中国文化的剧烈震荡,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强行推动的,“人性”与“现代性”迎头撞上,中国人的心态在短期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
《中国文化通识》的叙述转入了下半部分,强调“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拥抱世界:普世主义蓝图”和“不断革命,继续革命” 。钱锁桥认为,尽管这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是动荡不安,但这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活力”时期 。中国文化蕴含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自我封闭型的,整体着迷于自己的传统和“本位”,相反,中国现代性是一个普世开放拥抱“他者”的过程,晚清、民国时期的学人们大多以激进的姿态强烈要求“西化”,而激荡的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心灵的意义 。
钱锁桥长期深耕于中国文化与中西文化近现代交流,对于辜鸿铭、林语堂等在新文化运动里拒绝“彻底反传统”的学人尤感兴趣,撰写了多部传记、研究类著作 。《中国文化通识》这部作品,仍然延续了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它讲的是历史,关怀的是当下,目的是促使中国文化在当代的环境里重获吸引力以发挥其软实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别无他法,必须重塑“中国式的人性”,把人的权利置于中流砥柱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