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外散文如何写?(20)


★抓特殊句 。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 。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
★抓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 。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
★抓尾句 。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 。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 。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 。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 。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 。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 。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
②看要求 。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 。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 。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
③看分值 。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 。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 。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 。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 。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 。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 。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