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下面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几点具体分析 。第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 。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个“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 。他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 。“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 。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 。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从新年这七八日 , 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个土皇帝的矫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厌!而读者的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风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 。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这两个人物身上 , 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余家兄弟二人为一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的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 。”“余敷把土接在手里 , 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 , 闭着眼,慢慢的嚼 。嚼了半日,睁开眼 , 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尽着闻 。”为了让主人看得清楚,余殷用手蘸着酒水,在桌上乱画 。还拣了两根面条,在桌子上做了个弯弯曲曲的长龙,睁着眼道:“我这要出个状元 , 葬下去中了一甲第二也算不得,就把我的两只眼睛剜掉了!”作者在这段文字中,生动而略有夸张地描写了余家二兄弟各种可笑、可鄙的动作,语言极尽讽刺 。那风水之事 , 本是无稽之谈,而余氏兄弟却把它搞得神秘莫测,既便真有风水,果然能从一块土上看出来、嚼出来、闻出来?还发誓赌咒说那样骗人的大话 。第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来表现讽刺意义 。第四回中 , 范进中举后,他的母亲“欢喜”死了 , 在尊制丁忧期间,去拜访汤知县 。席上摆的是燕窝、鸡、鸭、柔鱼、苦瓜 , 餐具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忙换了磁杯和象箸,范进还不肯用 , 随即又换了一双白色的竹筷,这才用了 。汤知县担心范进“居丧如此尽礼 , 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段故事中作者对范进前后矛盾的行为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叙述,含蓄深刻地讽刺了范进的虚伪 。鲁迅赞赏这段文字是“无一贬词 , 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又如同一回中,严贡生正在向人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在这时 , 他家的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 。正在家里吵哩 。”作者巧妙将严贡生言行的矛盾组织在一起,达到了批判讽刺的效果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常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说范进“尖嘴猴腮 ”、“现世宝穷鬼“、”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极尽羞辱;中举以后,胡屠户就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开口“贤婿”,闭口 “老爷” 。这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第三、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表达讽刺意义 。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意义的表达,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完成的,这要求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要前瞻后顾,综合体味 。第二回中,周进六十多岁了,还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观音庵教私塾 , 一年才十二两馆银,生活窘困,地位低下 , 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 。别人待客,虽然他年纪大,但梅相公茶杯中有枣 , 他只是清茶 。到第七回中,周进中了进士 , 做了官以后,梅玖就无耻地冒充自己是周进的学生,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也供起了周进的长生牌位 。梅玖见了周进早年写的一幅对联,贴在墙上,红纸都发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喷了,剥下来,装裱收藏 。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周进做官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写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势利以及社会上一般人的趋炎附势 。所以,《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小说对匡超人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主要运用了前后对比手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和不良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腐蚀危害 。匡超人本是贫寒人家子弟,有一些小聪明,因生计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亲病重也回不了家 。马二先生见他年轻好学 , 又有孝心 , 便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和回家后做生意的银两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侍奉瘫痪在床的父亲,一面用马二先生的钱做磨豆腐杀猪的小生意,晚上还在灯下读文章 。这时的匡超人勤苦、孝顺、诚恳,小说的笔墨之间充满了赞扬 。后来匡超人考上了秀才 , 到城里结交了一批名士、老爷,也开始批八股文选本,为攀富贵,停妻再娶;为抬高自己,竟忘恩负义贬低马二先生的选本 。吹嘘自己的选本,一出书客人争卖不到手,甚至外国都有流传 。“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 , 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八股文外国谁读?古人把已去逝之儒称“先儒”,匡超人无知吹牛竟如此!以做官为钓饵的八股考试,导致读书人热衷功名利禄,轻视学业品行,匡超人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 , 由一个质朴少年蜕变成了无耻之徒,作品通过这个人物前后品行的对比,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 。第四、讽刺的基调中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吴敬梓在讽刺的基调中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有的讽刺是无情地鞭挞 , 有的讽刺则包含着同情和怜悯 。人们熟知的严监生临死时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示意家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太费油了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乡绅极端悭吝的无情嘲讽 。又如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周进中了进士之后,钦点广东学道,主持童生考试 , 初拿到年已五十四岁、共考过二十余次的老童生范进的卷子,认为写得不好;坐了一会儿,还不见人交卷 , 又拿来范进的卷子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过了一会儿,第三次又看了一遍,不觉叹息,这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立刻把范进定为第一名 。这一场面描写,表面上客观冷静,实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彻底地批判 。那范进果有真才,为何二十余次考不进学?周进果有慧眼,为何三遍才看明白这卷子?若不是半天无人交卷,周进会看第二遍、第三遍么?别的考生还没完全交卷,如何就能定范进第一?那范进若无真才 , 周进赞叹的“天地间之至文”、“一字一珠”,岂不是胡扯?科举考试之无凭可见一斑!可是,我们在阅读有些人物的故事时,觉得这些人可笑、可鄙、甚至可憎,但同时也觉得他们很惨,十分可怜;我们会发笑 , 但也低头沉思,觉得难过 。范进中举后而发疯,范进老母因欢喜而一命呜呼;周进六十多岁了,一辈子的老童生,还未进过贡院的考场,经朋友帮助到贡院一游 , 不觉触景生情,悲上心来,头撞号板,号啕大哭,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来 。这些被科举制度捉弄的人,令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容貌美丽,又是一个自幼读八股文章的“女才子”,在父亲的教导下,“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 , 蝇头细批 。”可是招赘的丈夫蘧公孙对举业却毫无兴趣,惹得她万分痛苦,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天抱着四岁的儿子,讲“四书”,读“八股”,通宵达旦 , 夜以继日 。这些畸形性格的人物,寄托了作者多么复杂的思想感情 。老秀才王玉辉的三女儿丈夫病亡,她发誓绝食殉夫,他的公婆、母亲都劝她蝼蚁贪生 。而王玉辉却劝女儿:“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情” , 平静地看书写字 。女儿绝食八天后死了,他老婆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却骂道:“你这呆子,他这死得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 。”因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读书把人读得如此疯狂无人性,真令人毛骨悚然 。为了揭示封建吃人礼教与善良人性之间的矛盾,作者接着写了王玉辉到女儿入烈女祠大祭时,倒伤心不肯来了 。后来出游在苏州的运河里 , 见船上一个穿白衣的少年妇人时,“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对王玉辉的描写 , 既有严厉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同情 。像周进、范进、鲁小姐、王玉辉和匡超人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际,不仅是他们各自的性格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科举制度、封建礼教、不良社会风气愚弄了他们、摧残了他们、浸染了他们 。第五、《儒林外史》中一些隐晦的讽刺 。前面已论及,《儒林外史》的讽刺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文字朴素、含蓄,讽刺意义的表现,或由人物自我言行的抵触 , 或由情节的前后对比,或由书中另一人点破――匡超人“先儒”之误就由牛布衣点破 。总之 , 大都含蓄而不隐晦 , 但是 , 也有个别讽刺故事因牵扯到一些历史掌故、古人诗文等,一般读者不易看出 。第四回中,乡绅张静斋向汤知县和范进讲了一段刘基的故事 。“他(刘基)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 , ‘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 , “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 , 犹如‘雪夜访普’的一般 。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说道:‘他以为天下事都靠着你们书生!’到第二日 , 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知县,又用药摆死了 。”这段文字中的刘基,即明初开国功臣有名的刘伯温,他其实是元末进士,老家在青田县 , 并未做过青田知县 。“雪夜访普”是宋朝赵匡胤和大臣赵普的事,送瓜子金一事,也是此二人的故事,而张静斋张冠李戴,弄成朱元璋、刘基和张士成的事了 。还可笑的是,听者范进、汤知县都信以为真,一个知县、两个举人,都是科举出身的人 。竟连本朝的事都不知道!这就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文化人 。这个故事讲得不动声色,有点隐晦,但了解了底细,不得不佩服作者讽刺得辛辣 。第九回,娄三、娄四公子两次拜访所谓的名士杨执中,都未遇到,在船舱底下拣到一片纸,“两公子打开一看,是一副素纸,上面写着一首七言绝句诗道:‘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后面一行写‘枫林拙叟杨允草’ 。两公子看罢 , 不胜叹息,说:‘这先生襟怀冲淡,其实可敬!只我两人怎么这般难会?’”两公子所见的这几句诗,本是元代吕思成的一首律诗的后四句,并非七言绝句 。杨执中(名允)抄袭以欺世盗名 , 娄三、娄四公子虽满怀对名士的美好幻想 , 但不学无知 , 恰恰被骗,对杨执中越加仰慕之至 。名士自是假名士,一心学古人礼贤下士的公子也是有眼无珠、自我陶醉的可笑之人 。这个讽刺也是比较隐晦的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极高的成就,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产生之前,我国小说还没有一部“足称讽刺之书”,在它出现之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 , 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晚清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的目睹之怪现状》等,明显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 。有名的段落如《官场现形记》中“制台见洋人”(五十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苟观察(苟才)逼使寡媳去做制台的姨太太(八十九回) 。鲁迅先生非常推崇《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有所借鉴 。他的小说《孔乙己》,主题也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作品巧妙选取了酒店小伙计这一单纯无知的叙述角度,而使叙述文字显得客观、平淡、冷静,那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我们想到了未发达时的周进、范进,孔乙己讲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也让我们想到了马二先生的愚腐和诚恳 。我们还可以从当代作家阿城的创作可看出受《儒林外史》影响的痕迹,他的小说《棋王》白描手法运用得很好,他的散文《父亲》,平静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含蓄深刻,使人耳目一新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可资借鉴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