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冬至传统文化意义( 二 )


冬至的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 。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 , 每天要多用一根线 。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 , 一天长一线” 。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
有的在这一天“晒冬米” 。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
冬至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较为普遍的`是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 , 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 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 ,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 , 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 , 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 , 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 , 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传统文化意义2
古人为什么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日
古代由于天文历法不够发达,故非常重视观察日影,很重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时日 。冬至这一天 , 日影最长,亦即斜度最大,天最短 。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日渐长夜渐短了 。所以古人认为它是阴阳万物之始 , 因此,每逢冬至,朝庭都要举行大典,仪式很隆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