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冬至传统文化意义

1、冬至传统文化意义 冬至传统文化意义
冬至传统文化意义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冬至传统文化意义 。
冬至传统文化意义1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e水西、e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 。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 , 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 , 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 , 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 , 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 。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 , 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 , 因此 , 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 , 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