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知识背景
《好孩子》叙写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 , 赞扬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本文主要特点为:
1、设置悬念 。本文共有7自然段 , 第1自然段写奶奶担心没带伞的小玲会被雨淋湿;第2~4自然段写没带伞的小玲被小梅送回家 , 衣服没淋湿 , 奶奶夸小梅是好孩子;第5~7自然段写带伞的京京衣服全湿回到家 , 原来他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 , 自己却冒雨回家 , 奶奶也夸他是好孩子 。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恰好与奶奶的料想相反 , 曲折有致 , 由此赞美同学间的友情 。
2、避实就虚 。本文并未正面叙述和描写小梅和京京如何帮助同学 , 而是通过小玲和京京回到家中截然不同的情形以及奶奶的神态和语言加以表现 , 置留空间 , 耐人寻味 , 以此凸现同学间的关爱 。
3、结构规整 。本文第2~4自然段和第5~7自然段行文相同 , 均为:小玲(京京)进门奶奶奇怪小玲(京京)说明原因奶奶称赞 。相同的段式结构 , 学生易读易懂 。
4、语言精到 。本文中的奶奶是一线索人物 , 其心理、神态和语言 , 无不为学生指明行为导向 , 尤其是着急、奇怪、摸、笑、心疼等词 , 用语精到 , 奶奶的慈祥和蔼可圈可点 。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朴实 , 事例平常 , 贴近学生生活 , 仿佛是身边之事和熟悉之人 , 富有亲近感和感染力 。低年级学生虽为独生子女 , 备受父母宠爱 , 但对互相关爱、乐于助人已有初步认识 , 思想情感上有一定基础 , 价值取向不难判定 。加之本文篇幅短小 , 内容浅显 , 读懂学好亦无难度 。教学中 , 应充满情感色彩 , 避免简单说教 ,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 联系生活实际 , 引导学生参与过程 , 在品读语言文字同时 , 探求做人道理 。
三、教学理念
1、重视熏陶感染作用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材改革中 , 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 使教材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 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本课设计不作简单说教 , 而是让学生在感悟语句、拓展想像、练读对话、联系实际过程中 , 自然受到熏陶感染 ,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 ,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 。本课通过联系实际 , 指导行为等环节 , 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 , 引发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