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教学设计怎么写?( 二 )


3、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 应发展思维能力 ,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符号堆砌 , 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 。本课择要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 , 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 , 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 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 , 可先由教师指导学习 , 再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 悟出学法 。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 , 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 , 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本文结构规整 , 教学中以一例带一例 , 重视过程 , 触类旁通 , 有肋于学习迁移 , 有助于实际应用 。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 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 。有感情朗读课文 。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含义 。通过品析人物、交流讨论和反复诵读 , 明白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 , 并感受助人之乐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和感受 , 从内心喜欢课文中的人物 , 从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 明晓同学间应互相关爱、乐于助人 , 并融入个体言行之中 。
五、片段设计
本文是一篇选读课文 , 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 , 可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 。处理方式可灵活多样 , 体现弹性:
(一)理解拓展
1、自主学习 , 初步探究
(1)初读课文 , 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 。
(2)再读课文 , 了解奶奶这一线索人物的性格特征 。
此环节的设计 , 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通过研读词句 , 发现小梅和京京身上的闪光点 , 体味同学间的友情和关爱;感受奶奶身上的美德 , 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
2、小组合作 , 丰富内涵
小梅怎样冒雨送小玲回家?
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后 , 自己在回家途中会遇到哪些不便?
此环节的设计 , 在于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并结合生活经验作合理想像 , 填补课文空白 , 既使人物形象更趋饱满 , 加深体验 , 同时又使学生想像能力得以发展 。
3、联系实际 , 指导行为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乐于助人的事?该怎么称赞他(她)?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 , 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