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二 )


此书中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创造之苦 。创造虽苦虽难,但毁灭却如此简单 。但如果毁灭了就在也找不到当年的辉煌了 。
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一份财富,创造美好明天!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我不敢对于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祈祝,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通过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国名山大川之间的余先生或轻拭汗渍,或伫立思索,亦或是与一行好友欢快畅谈 。
余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 。他像是在进行一场朝圣,去和所到之处的人文历史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 。在他的眼里每个城市都是拥有生命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莫高窟的壁画线条中能够找到朝代的变迁,三峡的河道中满载先人的赞咏,庐山的方寸间遍洒文人的风情 。
为什么如今我们很难感受到风景中的蕴藏?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交通便捷,各个地方的逐渐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种敬畏和敏觉吧!每个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车流,拥挤的人群,繁华的商品市场 。每个人呢!都变得浮躁,只把风景留给了相机 。照片是对时空的定格,只是为了给我们日后的回忆增加一些斑驳的色彩 。如果我们的旅程只是为了日后的回忆,那么现在又有什么意义?
今后的旅行我们不妨学习学习余先生,用心去体味一处风景的韵味,用语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风土人情,用思索与先辈进行一场精神感应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迹遍布全球 。然而,立中国越远,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 。走遍天下,所谓祖国,无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击人心,如此惊心动魄 。
长歌当哭,献予中国 。
以歌呼唤,献予国人 。
其实我喜欢《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我钦佩那位作者与知道那是一本好书,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还有高中的回忆——一个傻乎乎又很爱较劲的小女孩 。
它对我的意义就像是人生的一个“逗号”,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明白,这是一个过程的暂停和转向另一个过程的开始 。
苏东坡终于从泥沼中爬出来了,尽管肮脏,精神却是干净的 。他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真诚地自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这样的苏东坡才是真正的苏东坡,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之后他的诗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无数次的美玉,温润、厚重、大气、古朴,成就了一代经典 。我想,这样的苏东坡,才是我们后世所敬仰的 。他并不完全干净,他身上还带着沼泽中的污浊,但他在苦难中脱胎换骨,抛却了锐气与轻浮,不理会周遭的喧闹,不在意他人的指点,真诚而洒脱,淡漠而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