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三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 。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 。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 。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 。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 。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 。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跟随余秋雨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
具有”天 府 之国“美称的都江堰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够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 。文章在开头先描述了长城,在大多数人心中,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精髓 。接着笔锋一转写到,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 。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 。与长城进行了一系列对比,都江堰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
能够说,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有了标志的象征,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个强悍的民族 。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它生命的建筑师李冰 。”为官一任 。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筑都江堰的本意 。我惊叹于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 。都江堰的背后不是死物,它的背后是如李冰一般为民,为后世苍生,为自然和谐献出自己一份绵力的伟大祖先 。有了他们,才有 天 府 之国 给中华儿女提供的庇护和濡养 。民族的延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尚的起点才变得更强大 。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