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何写?( 七 )


苏东坡善于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读之觉显露直白 。他的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四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