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文言文》教案怎么写?(20)


3、“以物喜”指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外物的触发)
4、“以己悲”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个人的遭遇)
(五)
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字词:【求】探求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或】或许,也许,表委婉口气 。【为】这里指心理活动,文中指两种心情 。【庙堂】庙,宗庙 。堂,殿堂 。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而“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没有【归】归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在朝庭上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在偏远的地方做官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教读第
3、4段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段前点拨: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 。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
3、“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 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全文的主旨句,不仅自明志向,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而且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