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说课稿(12)


五.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朗读教学 , 因此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中 , “朗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对夹竹桃韧性的品读 。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 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整合提高”这样的教学流程 。首先出示两个问题:(1)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2)精读第四自然段 , 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划一划品一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第3、4小节 , 然后交流自学成果 。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 , 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 , 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 , 落实教学重点 。
如交流第一个问题时 ,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其它三季花儿很美 , 作者之所以也作了具体描写 , 是为了对比映衬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 韧性可贵 。
再如交流第4自然段时 , 孩子们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 , 在盛夏的暴雨里 , 在深秋的清冷里 ,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 无日不迎风吐艳 。”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 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 , 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 , 无论是气候的变化 , 还是季节的更替 , 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 , 体会它的花期之长 , 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 , 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
最后 , 我由夹竹桃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季羡林身上 。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对季羡林有了了解 , 所以现在尽管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 , 但是此时学生对夹竹桃以及作者季羡林的感受定会更深入一层 。
第二板块: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给人美好的幻想 。在教学时 , 我着重抓住中心句“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 。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学生不难找到原因所在 。于是 , 我顺势引领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的奇妙 , 由此再引出作者幻想的那三幅有趣的画面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 , 教师也适当地加以范读 , 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 ,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 。在朗读中 , 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 , 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