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教学反思( 三 )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感觉有3点做得不错 。首先,在讲解珍珠泉的特点小水泡时,鼓励并带着同学们一起想象,想想他们自己平时吹的泡泡,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小水泡这个特点,并认识到珍珠泉名字的由来 。其次,反复强调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使同学们感受到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对家乡的喜爱 。另外,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及时用来学习课后资料袋(我国有很多神奇的泉) 。
然而,在讲解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 。
一、珍珠泉的特点讲到了,但不够突出,没有让学生反复读,去体会它的美 。绿: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 。清:清得能看见潭底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
二、在讲珍珠泉周围的环境时没有说明描写顺序 。先写周围的石头、蕨草、花环,再写珍珠泉的水 。还应该联系实际,提醒同学们平时写作要有一定顺序 。
三、课文推进得较快 。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可行,初学是不可以的 。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才能使将所学的景象深深的印入脑海中呢?我想应是体验,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语文文本的真实情境之中,经历一次次美的享受,如此,留在心里的情境才是真挚的,才是永恒的 。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生动形象的图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
一、音乐、画面,让孩子的心灵诗化 。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他们诗情画意的心灵最容易“草长莺飞” 。一篇美文对孩子的心灵的“诗化”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学生心灵的“诗化” 是全面的 。“心灵诗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 。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学生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伴随着轻轻的音乐声回荡在课堂上:“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那就是——板书‘珍珠泉’” 。再加上形象逼真的珍珠泉画面,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他们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享受着,接着孩子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孩子们的视觉中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 。那一声声富有个性的朗读,那一句句精彩的话语,那一个个有趣的画面,不正是孩子心灵诗化后的富有创意的产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