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九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自然段 。先自由地读一读,说一说欣赏如此美景之后的感受 。学生们有的说,这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有的说,到了泗水河畔,即使有一些烦恼,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有的说,来到这里,就会感到神清气爽 。我说:“很美,但这篇课文写大自然的美有些与众不同 。你们看看这儿运用了什么写法?”大家一下子说出这一节运用了连比的写法 。我读起了“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画出大自然母亲的形象:神圣、美丽、温柔 。之后,指导学生读出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来 。
读过之后,我要学生补充省略号,把大自然母亲的形象描绘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们思考比较自由,如:碧绿的柳条是她头上的学生们思考比较自由,如:碧绿的柳条是她头上的发夹,闪烁的星星是她迷人的耳环,天边的月牙是她洁白的牙齿,鲜艳的花瓣是她柔嫩的嘴唇,阵阵花香是她甜美的气息,天上的彩虹是她美丽的笑容,洁白的云朵是她高雅的衣裙,绵绵的春雨是她辛勤的汗水,滚滚的江水是她沸腾的血液,滚滚的春雷是她炽热的心跳……在同学们的描绘中,大自然是一位多么神圣多么美丽的母亲啊!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游记 。它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 。课文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名言出自孔子的《论语》 。在“游赏泗水”时,孔子没有直接告诉弟子应该向泗水学习做人的道理,而是出自肺腑地赞叹“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听了孔子的宏论,弟子们大为惊讶并深受启发,于是子路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他们都悟到了也要做一名“真君子” 。孔子不留痕迹的教学艺术可谓出神入化 。
“亲其师、信其道 。”和谐、融洽、友善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充满魅力 。《孔子游春》最后一句写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这“更浓”的“春意”,这是师生的和谐默契和教与学都达到一种人生价值高度所带来的快乐 。孔子妥善处理和弟子间的关系,首先,是真诚的期待和关注 。孔子希望弟子们“学有所成”,不失时机(“听说”后便去游玩)、挖空心思(遇水必观,动情地望着河水沉思)地利用课程资源教育弟子,可谓用心良苦;其次,是坦诚的对话交流 。对话交流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流和碰撞 。在游玩过程中,师生之间流动着相互吸引的“情感场”,孔子“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头”……孔子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体悟,展示自己在精神上收获,都使得师生之间情感和谐,成为知音;最后,是平等的与生同乐 。孔子与弟子共同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中,弟子围着老师,老师弹琴,弟子唱歌;弟子弹琴,老师倾听,然后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教师和学生融洽地聚集在一起,教师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并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快乐 。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角色的同化才能带来行为上的亲切、随和及自然,才能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零距离,才能产生“春意更浓”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