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十 )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 。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 。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 。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 。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
由于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 。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 。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 。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 。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 。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 。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望岳》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 通:层)